船山思想放光彩 成长路上伴我行
在18世纪东方的大清帝国,当时偏远闭塞的湖南衡阳县,一个瘦骨嶙峋的老人手擎竹伞,足履木屐。在孤独与抗争中走向了生命的尽头。 这是一个极其特殊的老人,他的晚年,大清帝国已经进入了“康乾盛世”的康熙年代,再怎么偏远的乡村,老百姓都穿戴满族服饰,唯独这个老人还保留着大明衣冠。他至死也不愿向满清屈服,着大明衣冠,藏身于山野密林之中,每次出门必撑竹伞,穿木屐,誓要践行“头不顶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 这位在明清鼎革之际展现出高昂民族气节的老人,就是王夫之,因晚年长期隐居于衡阳县石船山下,遂自称“船山先生”。先生在《船山记》指出,“船山,山之岑有石如船,顽石也,而以之名。”船山就是一座顽石,不管形与神,始终坚持自己的操守,就像船山先生坚韧不摧的爱国报国之志。 船山先生十四岁时,应科举中秀才。如果天下太平,他将延续着读书人的科举轨迹,学而优则仕,然而却撞进了一个天翻地覆的动荡岁月。二十一岁时,船山先生回到了衡阳,与郭风跹、管嗣裘、文之勇等几位好友组织了“匡社”。从那时起,他便已树立反清复明、济世救民的理想。于是,船山先生不畏生死,手执利剑,积极投身到反清复明的战争中,在复国无望后坚决拒绝清朝的招安,坚守民族大义,毅然归隐,投身山林,静心治学著述,余生更多的是与古文化相伴,成为湖湘文化的守夜者、摆渡人。“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这是他的自撰联,正是他这种凛然大义的崇高气节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感,影响着无数豪杰伟人,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爱国志士。 “三百年来神不死”这是著名学者萧萐父生前盛赞王船山先生不朽价值的一句诗。章太炎曾评价“船山学说为民族光复之源,近代倡义诸公,皆闻风而起者,水源木本,瑞在于斯。”船山先生一生寻梦,梦在救国,梦在民族复兴。他的梦从未绝望,他的笔未曾停辍过,他相信历史终将回望,回望里定能看见这未绝的薪火。“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清指清廷,明指明朝,船山先生借这副对子表现了自己的晚节,他的高风亮节光耀千古。船山先生,属于明月,明月是他的道义,他的信仰。船山思想,感动着无数走进他的人,成为永不干涸的精神源泉。 王船山先生的思想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炬,给予中华民族以顽强斗争的信心和勇气,照亮了中华民族救亡和国家自强的奋进之路。作为小学生,我要学习王船山爷爷的思想,继承他的精神,从小树立远大理想,正心修身,身任天下,学习他的道义和信仰,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国之栋梁,为振兴中华尽一份绵薄之力。 (春晖小学三年级) (责任编辑:相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