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玉麟是曾国藩麾下一员骁勇善战的水师将领,他率军在鄱阳湖口与太平军生死血战达五年之久。石钟山扼江控湖,是军事要隘。双方几度打得“炮震肉飞,血瀑石壁”,你争我夺,得而复失。咸丰七年(1857年)九月,彭玉麟、杨载福、李续宾等挥师水陆并进,内外夹攻,击败了太平军的精锐之师,终于夺取了石钟山。此后,彭玉麟驻守湖口多年,不仅重建了石钟山,而且在石钟山上留下了极其丰富的诗文、楹联和碑刻、石刻。 然而,饱经战火的石钟山,除了断壁残垣和战争遗垒外,就是满山形状各异的奇石了。历代古建园林无一幸存。彭玉麟是位儒将,他目睹一座风光奇秀的名山如此残破,不禁万分感慨。他与杨载福等会商后,就着手以建立昭忠祠为主体,重建石钟山。咸丰八年(1858年)七月,曾国藩前往浙江,路过湖口。他们请曾国藩就此事上奏朝廷,曾国藩当即就写了奏折。八月,上谕就下来了,“着照所请”。第二年七月,曾国藩到四川去,再次路过湖口。这时,昭忠祠及东侧浣香别墅,西侧报慈禅林、魁星楼等均已竣工。曾国藩、彭玉麟二人分别作《石钟山楚军水师昭忠祠记》,并且手书刻碑。碑刻镶嵌在昭忠祠前院两边墙壁上,至今保存尚好。曾国藩、彭玉麟等还为昭忠祠作了百余幅对联。大门两边石柱上的对联“祀重春秋,名垂竹帛;光昭日月,气壮山河”。是彭玉麟题并手书。同样,彭玉麟也为报慈禅林、坡仙楼、浣香别墅、梅花厅、船厅等十多处建筑作了对联,并切至少各赋七律一首。 彭玉麟一生酷爱梅花,他自称“梅花使者”、“梅花外子”。他在石钟山最高处建梅花厅,四周植60棵梅花树,故又称“六十本梅花寄舫”、“卧雪吟香之馆”。俯瞰梅花厅,形状象一朵绽开的梅花。彭玉麟为梅花厅题联两幅,其中一幅为“长啸一声秋月白,寄怀千古远峰青”。颇有英雄气概。他还作《六十本梅花寄舫》七律一首。诗中“流水小桥溶夜月,浮栏曲榭绕梅花”句,描摹景致十分精到。也就是在这里,他卧吟《梅花》绝句100首。从中摘录两首,以见其对梅花的深爱。 其一 一生知己是梅花,魂梦相依萼绿华。 别有闲情牵客思,水窗烟月影横斜。 其二 最爱多情小梅树,频舒檀口笑春风。 幽香醉我浓于酒,对月金樽酌任空。 石钟山有一个地方特别具有浪漫诗意。从浣香别墅大门进去,穿过听涛眺雨轩和芸芍斋,来到且闲亭,眼前一弯半月形石岩陡然耸立。岩下有一小池,水深而清冽。游人至此,举目四顾,疑入绝境。然而,走过池上石板曲桥,一石门斜开,正是“桃花洞口,渔人精舍”。桃花洞是天人合一的建筑艺术杰作,也是彭玉麟的独特创意。洞略呈圆形,仅能容五、六人。洞顶也不高,石壁上有“第一洞天福地”等诸多题刻,而最引人注目的却是梅花使者题三个不同写法的“梦”字。梅花使者彭玉麟题写的这三个“梦”字,其中有一个“梦”字说的是爱情如梦,饱含着彭玉麟对青春年少时的热恋情人梅花女的挚爱深情。
彭玉麟不轻信前人的观点,执着地探究石钟山的奥秘。曾国藩说:“石钟之片石寸草,诸将士皆能辨识”。更何况有着儒将风度的彭玉麟。他多次深入石钟山岩洞,凭着他的大胆果敢和观察入微,发现了许多“陷以远”的不易被人见到的奇景和遗迹。他作《石钟洞叙》,告诉人们说:洞透漏玲珑,莫可言状。左右旁通,上下数叠,曲折宽敞,可容千人。洞壁有许多小诗。如“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尘世无人识”。又如“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等。象这些以前的文献资料中都没有记载,他能发现并记录下来,是弥足珍贵的。他通过反复考察,得出了石钟山以形定名的结论。他说:“全山皆空,如钟覆地。且山势上锐下宽,似宜以形论,不以声论”。他与曾国藩的观点一致,并指出苏东坡的错误在于“过其门而未入其室”。 从咸丰七年(1857年)至同治三年(1864年),彭玉麟驻守石钟山七八年,后来巡阅江海,也时常驻节石钟山。他在石钟山的吟咏留题是那样丰富,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据初步统计,文章有《昭忠祠记》、《石钟洞叙》、《东坡石钟山记跋》等4篇。诗有《钟山杂咏》七律23首,《寄舫梅花杂咏》七绝100首,《钟山养疴杂感》七律12首等共148首。长短楹联27幅。石刻有“云根”、“冷云”、“琼玉飞来”、“听钟声处”、“梅花”、三个“梦”字等10余处。另外,还在鞋山大门后巨石上题“凌波第一,锦袜无双”。碑刻有《昭忠祠记》、梅刻、兰刻、大寿字等数块。彭玉麟还非常重视石钟山的文化遗存。他有幸得到翁方纲书苏东坡《石钟山记》墨拓后,如获至宝。即命人刻碑,并作《东坡石钟山记跋》,刻于文后。今怀苏亭石碑上的《石钟山记》及彭玉麟题跋碑文,就是由原件墨拓复制而成。彭玉麟特于报慈禅林西侧建坡仙楼,藏碑于其中。楼成作联一幅:“石骨耸烽余,百战河山增感慨;钟声听浪击,千秋名士有文章”。 可以说,彭玉麟在石钟山留下的诗文字画和他主持建设的如同蓬莱仙境的石钟园林一样,都是珍贵的文化精品。他是重建石钟山、深挖石钟山文化底蕴的功臣。石钟山早已和庐山一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景观”。
(作者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