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有个王船山
——游王船山故里感怀
台源镇福溪中学 去年暑假,带着从《历史》课本中了解的对王船山先生的认识,我有幸参观了王船山故里。这位气贯长虹的世界巨人、唯物主义思想家已深植于我的脑海。 “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驻足湘西草堂,仿佛有一位头举油纸伞、脚踏木屐,瘦削但眼里透着睿气的长衫老人翩翩而来。他隐居草庐,勤耕细作,或肩挑生姜,且歌且卖。闲暇时弹弹独幽琴,灵感来了注经述史、作诗评文,自得其乐。 究其一生,船山的三个人生阶段令我钦佩难忘: 青年求学报国。船山从小家教甚严,饱读经书。青年船山最大的梦想是科考成名、仕途报国。他7岁读完十三经,14岁考上秀才,4次参加乡试,24岁时中举——《春秋》魁首。踌躇满志的船山正准备北上会试之际,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彻底击碎了船山的做官报国梦。 中年扶倾救国。1643年张献忠攻陷衡州,1644年李自成攻下北京,船山忍锥心之痛,作《悲愤诗》以示忠心。后清兵南下,为了复兴明王朝,船山在南岳举兵抗清,后又辗转肇庆、梧州、桂林等地,兵败后流亡湘南,忠贞报国,险遇不幸,不忘亡国恨,不忘复国志。 晚年文化兴国。当大清一统天下,复兴明朝已无力回天,此时的船山心中生长着文化的中国,文化的中国是中国永恒的命脉所在,文化不亡,中国不亡。船山以远见的卓识,六经开生面的气概,为华夏文化继往开来,呕心沥血。1665年著《四书大全说》,1677年写成《礼记章句》,1685年著《张子成蒙注》,1691年写成《读通鉴论》……临终前作绝笔散文《船山记》。正是因为船山的这种文化救国文化强国的精神,四大文明古国唯一延续至今的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船山先生,其研学经史之透彻,拨云见雾;其爱国精神之可嘉,长留青史;其唯物思想之高深,光照后人。国士钟南山及白衣天使甘当逆行者,中印边境戍边英雄青春永远定格在边境,他们都是船山精神的践行者。当下的莘莘学子,更应秉承前人遗志,发奋苦读;在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社会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奉献! (责任编辑:相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