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叁三网-cs21.cc

当前位置: 主页 > 师友 >

船山先师:孟子

时间:2016-05-24 16:31来源:衡阳县王船山研究室 作者:衡阳县王船山研究室 点击:
除了对其藐视国君稍有异议外,王夫之对孟子极其欣赏,认为孟子之志,乃是真大丈夫之志。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正气者,谓君子之气也。今世或谓之气功,误亦。浩然正气者,以德充实,无德则虚。古以无形为气,故谓之气。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除了对其藐视国君稍有异议外,王夫之对孟子极其欣赏,认为孟子之志,乃是真大丈夫之志。
    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先生指出:1993年出土的郭店简和1994年收购入藏的上博简出现了大量的佚籍,“使人们不得不提出重写有关学术思想历史的要求。在20世纪长期流行,似乎早已成为定论的若干观点,正在遭到动摇,甚至导致根本性的改变。”[2]谈儒家必谈“孔孟”。孔子在“战国中晚期孔子的‘圣人’身份已确立”。[3]而孔子逝后,“儒分八派”,如果视孔子为儒家第一代,那么,“孟子则在第五代。”《孟子》又是在南宋才被奉为经书。这漫长的跨时空的浸润与沧桑流变,我们很难说自己所理解的孟子就是“真实”的孟子。
  在上世纪20年代以顾颉刚先生为代表兴起的“疑古思潮”之后,人们对许多古书都产生怀疑,把孔子讲得只剩下一部《论语》还可以用。而李学勤先生在2005年8月却指出:“我们认为孔子不仅开创了儒学,也确实开创了易学。”[2]“孔子是易学的真正开创者,是孔子真正把数术的易和义理的易(或者叫哲学的易)完全区分开来,于是才有我们所说的真正的易学。”[2]我们以为,这才是比较真实的孔子。孔子的易经哲学将仁、义,礼、智对举,确立了仁义、礼智等哲学范畴;孔子讲性善,《易传》(十翼)明确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易传·彖·革》歌颂“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宋儒追慕崇尚的思孟学派受到了疑古思潮的冲击,人们怀疑曾子、子思、孟子一派的脉络,代表人物作品如章太炎的《征信论》和任继愈等的《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的“思孟学派考辨”专节等。原因之一就是孔子到孟子之间文献有断档。郭店简儒家著作的的出现,“刚好补上了此处的缺环”。这个“缺环”主要指什么作品呢?我们回顾一下荀子的《非十二子》所言“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由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暓讙讙然不知其所非也。”不难知道这就是我们原来百思不得其解的《五行》。为与元素论五行(金木水火土)相区别,我们称之为德性论五行(仁义礼智圣)。《五行》有马王堆帛书本(包括经、传两部分)和郭店简《五行》(只有经部),从《五行》传部有“世子曰”字样,李学勤先生断定此人为七十子弟子世硕。
  其实,孟子是一位深谙易道的易学家。关于这一点,清末大儒杭辛斋早有揭示。杭氏认为:懂得易学并不在于口道乾坤坎离,关键在于心法天道德义:“孟子继孔子之后,七篇之首,即揭明仁义大旨,而归体于性善及经正。孔子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及继善成性之嫡系也。安见孟子之不知《易》哉!”孟子的“性善论”、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孟子高举义旗对墨家的反制、抨击,其理论资源全在于《易经》。
  不仅如此,孟子对孔子的易学(集儒学之大成)有继承,还有创新。我们知道,大易有医国、医人、医病功能。医国的问题已由《易经》解决;医病的问题也由《黄帝内经》解决。医人的问题则是在思孟学派创立了德性论《五行》学说后获得了解决。德性论《五行》比照元素论五行的五项,提出仁、义、礼、智、圣范畴。认为:仁、义、礼、智四行全为“善道”,仁、义、礼、智、圣五行全为“德道”。义、礼分别是对仁和智的节制。而“圣”端即是指会通天道、地道、人道的本事。思孟学派将数术引入儒家以会通天道、地道、人道的努力未被荀子理解,招来荀子的嘲讽和谩骂。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认为:“思孟学派这种将数术引入儒门的努力,高扬‘人道’主义旗帜的表现,是企图把儒家的道德条目加以自然哲学和生命哲学化的明证。其理论勇气是巨大的,对国人思维方式影响也是深远的,甚至可以说其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进程影响都是深刻的。自此,易学真正走上了医国、医人、医病的光辉历程。孟子曾言‘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隐含着终始交替的意蕴。由此看来,应是思孟学派开‘五德始终说’之先河。”《童子问易》坚称:内圣外王思想“绝不是儒家真传”[5]。由庄子提出,宋儒导入,清儒发阐,现代新儒家精心进行体系建构的“王道”思想,是宣扬帝王将相君主专制的思想,是主张个人崇拜思想。儒家的真传应该是来自于《易经》的德道。所谓”德道“:就是博爱、厚生,公平、正义,革故、鼎新,文明、和谐,诚实、守信,民主、法治之道。这是我们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基石。
  《童子问易》还指出:洛克关于“自然权利”理论是孟子“革命权利”的变种。孟子主要著作?编辑《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
  孟子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一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一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了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很可能是孟子。
  《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影响深远的事。
  
(责任编辑:百合)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4)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