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山国学日报20190413】
船山传人张岱年
整理/船山文化研究会
![]()
王夫之的哲学精神为和合、明有、尊生、率性、主动。张岱年、熊十力、冯友兰均为其传人,而以张岱年辈份为近。
传统对于张岱年是须臾不可离的空气、阳光和土壤。熊十力的哲学生命直接追寻到《大易》思想所寄托的慧命,冯友兰是“接着”宋明理学讲的,张岱年的学统又在哪里呢?在我看来,其哲学思想的基石源自先秦儒学、老子的辩证法和上述论及到的《易传》。在此基石上,张岱年建构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在“物统事理”、“物源心流”、“动的天人合一”以及“生与理之两一”等哲学命题的阐发中,张岱年从张载、王船山、颜元、李塨的手里接过主“动”的旗帜。如果说张岱年的哲学思想中有一条砰然律动的主线,触摸到这一脉动,也就把握了其哲学大厦的建筑风格。我们在考察这一主“动”的线索时,不应该忘记支撑其观点背后的历史动因。象他所崇敬的先哲张载、王夫之一样,张岱年的上半生也生活在风云激荡的岁月。我认为,主要原因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积重难返,张岱年试图以主“动”之学转变当时中国社会惰弱习气,抵御列强,同时提倡学以致用,躬行实践,以振兴中华。哲学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哲人登高一呼而四海望之。张岱年奉行的是为民族复兴而立言、立德,“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虽然张岱年没有颜元“开两千年不能开之口,下二千年不敢下之笔”(王源《居业堂艺集》卷八)式的峻激狂狷,他毕竟是一位“直道而行”的士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超越小我,立天地之大我,迫使张岱年在哲学理论的创建中自觉地担当起华夏文明的薪火传人,中国传统士子铁肩道义的使命感在张岱年的哲学思想中得到完美的体现。
我们必须注意到张岱年主“动”的哲学思想在20世纪的后期也经历了嬗变的心路历程。从早年提倡的“兼和”到晚期强调“以和为贵”,从早期把“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改为“万物并育而更相害,道并行而亦相悖” ,以强调“相害”、“相悖”,也即是矛盾的对立面,到后来重新回归《中庸》的原旨,而重视“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中庸》),一本而万殊的多样性。小德如涓涓溪流,脉络分明,往而不息,天地之大德,源深本厚,化育无穷。张岱年体认到,这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物、文明与文明之间和谐相处的最高理想。
![]()
【张岱年先生简介】
张岱年(1909年–2004年),曾用名宇同,别名季同,河北献县人。中国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193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任教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后任私立中国大学讲师、副教授,清华大学副教授、教授。1952年后,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思想文化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1980年后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名誉会长。
主办单位: 衡阳市船山文化研学基地
本期编辑:十九度
王船山诞辰四百周年纪念倒计时:还剩180天
(责任编辑:相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