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节上游思越石,馨香故里媲船山。蔚庐先生德学俱隆,湖湘学界齐仰。惭愧,今日始系统阅毕先生生平事迹,先生始创船山学社时之豪言犹在耳:广船山于天下,以新天下。向先生致敬,向先生学习!——编者按
中华民国勋五位二等嘉和勋章大总统公府顾问官大总统府政治咨议湖南督军兼署省长湖南都督湖南民政长(省长)前清三品盐运使衔广西道台河南候补知府光州直隶州知州许州直隶州知州四品衔工部屯田司主事兼都水司行走广西营务处坐办广西法政学堂会办广西法政讲习所监督广西课吏馆馆长湖南中路优级师范学堂监督湖南教育总会会长江西大学堂总教习江西课吏馆馆长河南七厅公所总办河督署文案大清会典馆纂修官则例馆总纂官总校官铅子库监督襄办清孝贞显皇后奉安典礼官襄办德宗大婚典礼官光绪丁丑科二甲第十八名进士同治丁卯科解元两湘民军联合会会长中华民国策进永久和平会会长刘人熙传 丁酉年夏历四月人熙长子瑞浺曾孙忠焕敬撰 ![]() 刘人熙任湖南督军兼省长时画像 公讳人熙,字艮生,四十五岁后别号蔚庐,学者称蔚庐先生,汉楚元王之后,其先江西瑞州府新昌县天宝乡人也,始迁祖讳郭公,字和斋,于明初宦游金陵,扈潭王朱梓来潭州(今长沙),官职都给事中,居浏阳东城,至十五世佑荣公分居洋岭,称洋岭刘氏。家族以文学武功显者,十余世踵相接,尤以十一世祖直臣公最显,官至正二品总兵,至公祖父我嶐公家道始衰,以贫故为县书吏,公父中宪府君弃儒经商,由县南举家迁县西枨市(今枨冲)。 道光二十四年(1844)夏历正月初九辰时,十九世人熙生于湖南长沙浏阳县枨冲镇小桃源里(浏阳河曲尺湾畔今属杨家垅村)。公自幼家贫,十二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父中宪府君弃养后,其哀毁守礼如成人,不食荤腥不听乐,尝奉母黄太夫人之命前往神庙祷告,时庙中方演地方戏,乡人或曰:亦观戏来乎?公遂闭目而出,乡人异之。 公六岁始学,年甫成童,语出惊其长老,里人无敢为师,遂负笈出游,年十八入县学,其绩为官弟子员第一,归乡为童子师,藉此养母并授业诸弟及乡里诸生,每自为文付之诵习。弱冠入长沙城南书院(湖南一师前身)求学,后又就读于长沙求忠书院。 同治六年(1867),公二十三岁,中丁卯科湖南乡试第一名举人解元,一时文名藉甚。时以家累出游,主书院讲习。 同治七年(1868)始主讲于江西万载龙河书院。 同治九年(1870)应邀主讲于道州书院(今湖南永州道县),均号其多材,经其指授皆发业成名而去。 同治十年(1871)冬,应湘先辈李元度之招,纂修平江县志。 光绪三年(1877),公得中丁丑科二甲第十八名进士,时礼部尚书兼顺天府尹万青藜读其策叹曰:三百年来无此作也,以为贾(谊)董(仲舒)之俦,拟进御朝考,读卷大臣八员其三人执意不可,遂失一甲,以四品工部主事用,分工部屯田司行走。是年,始迎母黄太夫人养于京师。同年冬,公联络湘籍京官,呈请祀王船山(王夫之)于两庑。公始凡三娶,黄夫人生一女嫁浏阳贝允昕,罗夫人生一女嫁欧阳中鹄之子欧阳自耘,邱夫人无生养。 光绪五年(1879),公自此岁起始写日记,其后五十年未曾少辍。 光绪六年(1880),工部学习三年期满,派充工部则例馆纂修官改总校官。 光绪七年(1881)春,王夫人(王芝祥姐姐,今北京通州人)始来嫔,生三子三女,长子瑞浺,娶闽浙总督李兴锐之子河北同知李熙元之女,次子瑞瀜,娶闽浙总督李兴锐之子候补同知李光第之女,三子瑞潞,娶陕西巡抚易润坛孙女,两女幼殇,小女嫁衡阳萧骧。其时,通州王芝祥授业门下,其姊遂得相识,慕公为人,特存钟爱,王父光禄公屡谢媒妁,贤公而婿之,不以公清贫多病为虑也。同年冬,母黄太恭人弃养,丁母忧回籍守制。公自幼事母纯孝,母弃养,哀毁骨泣,终丧不食酒肉,不作诗,不入内,期间著丧礼传一书。 光绪十年(1884),丁忧期满,复任会典馆总纂官。 光绪十一年(1885),中法之战黑旗军刘永福与法军大小数十战屡捷,法将惮之,于是调集大军进攻三宣,刘永福孤军相距十五日,军火几尽,突围暂退。未几,骁将苏元春、冯子材领兵出镇南关(今广西友谊关)战于观音桥,大破法军,克复谅山,获器械无算,捷报未至而天津和议成矣。公目击国艰,痛斥李鸿章辈之丧权辱国,著有海国七律八首,以志悲愤。欧阳中鹄、沈少潜、张百熙诸先生均谓八章乃杜陵诸将之匹,自是不磨之作,推崇备至。 公自幼体弱多病,喜阅道藏,久之厌弃。取王阳明集读之,见其本源之地多与佛乘暗合,而又时时借重朱程理学,不失儒者规模,于是又取程朱之书读之,初入其中未免龃龉,及光绪五年(1879)得船山周易外传读之,以为博大精微,直契邹鲁莲溪、横渠以来一人而已。 光绪十二年(1886)春,公于坊间购得衡阳王船山先生遗书,派门生王芝祥筹资刊印以飨读者。自是终生服膺倡导,以此启示后学。 公供职京曹,衙参之外,闭门读书讲学,不鹜声华,受刑部尚书潘文勤(祖荫)赏识,尤为相国翁同龢称道,一时,朝中士人争集其门倚以取声名者无数。在京与公相砥砺者,有宗室都护盛伯羲(肃武亲王豪格七世孙)、驻西宁办事大臣豫锡之、按察使同邑欧阳中鹄、尚书张百熙(冶秋)、刑部侍郎龙湛霖(芝生)、翰林陈理泰(韫原)、内阁中书龚镇湘(省吾)、编修蔡枚功(与循)、侍郎陈啟泰(伯翰)、著名学者胡锡燕(蓟门)、彭树森(稷初)、监察御史徐道焜(仲文)、直隶布政使毛庆蕃(实君)诸人等。 光绪十五年(1889),同邑谭嗣同求学门下,公授其船山之学。从游公求学而有成就者则首推浏阳谭嗣同、通州王芝祥二人。嗣同以变法流血而闻于天下,名在天壤间,所著《仁学》,虽多杂糅,而为新学辈所推重。芝祥孝友任侠,有功民国,不负所学。其余授业门下,授知礼成性之学,有扬州薛家骏、天津李光灿、固始李昭源、萧山何家澍、光州张邰仲、郭生泉,其他生徒众多,不备叙也。 公任会典馆纂修官总校官,铅子库监督,计日程功,克尽阙职。曾读山东巡抚奏报,议塞夺泲(今河南浚县)之道,惊曰:“汴其有河患乎。”其时尚书潘文勤(祖荫)主工部,遂上书潘公论其利害,然朝议已可其奏。未几,河决郑州,为近古未有之奇灾。潘尚书遂谓翁相国曰:“刘君之前知如神乎!”翁公曰:“此公名宿,君何知之晚也。”翁相国素重公,其主工部时,当京察,相国坐堂上,由吏唱名,郎官从堂下过,谓之过堂。次及公,相国肃然起立,同署大惊。时公年小翁公十四岁,其见礼重如此。潘公欲置其门下卒不可得,然公于潘翁二人终生皆有知遇之感。时开会典馆,每部例举纂修官二人,尚缺其一,汲引踵接,潘公无所可,熟思曰:“吾得其人也。”左文襄(左宗棠)在枢府兼管部曹郎白事坐而署诺,公以故事遗书规劝之,文襄立命公子登门来谢,遂改私第署诺。左公功高天下,气盖一世,生平不为人屈,而好贤从善如此,京师士大夫两贤之。 光绪十五年(1889),公以襄办清德宗大婚典礼劳改官河南授候补直隶州知州,计其资历稍待数年可简放道府,士友皆嘱其行而尤以潘公(文勤,时官工部尚书)之言为切。潘尚书谓公曰:“今外吏待缺者,非得枢府贵人书无以自进,君知之否?吾不轻与疆吏书,君所知也。若往必以余书先焉。”公以当安义命辞之。潘公大叹恨,反语讽之曰:“兄槃槃大材,指日督抚,吾过也。”送之门外,握其手叹曰:“十年资格付之流水。”其后,公困于河南,潘公与翁公常左右之而不敢使公知,故公于两相国终身有知己之感也。公在河南,大吏皆待以隆礼,而莫能用。 光绪十六年(1890)春,黄河泛滥,应河道总督许振炜之聘,任河南七厅公所总办河督署文案达数年之久。公入振炜幕,与之相得甚欢,每交谈论道常通宵达旦,尝谓公曰:“君有清名而无厚实,可惜也。”公答曰:“此吾志也。”振炜官河道总督,治河之绩为清近百年之冠,实乃公悉心调度规划之力也。 光绪二十一年(1895),公以治河之绩授许州直隶州知州(清朝时河南被划分为9府4直隶州,4直隶州分别为汝州、许州、光州、陕州)。许州辖四邑,为豫大州。公下车伊始,励精政事,革门丁之弊,使门弟子分科治事,听讼折狱如神明。鸡鸣而起,宵分不休,三月大治。公在许,热衷教育,慎刑恤狱,惩治恶霸豪绅,为人称快。城南榆林等村,紧邻颖河,常有水患,村民深受其害。欲修河堤,然未开工,民怨抵触。公心生怜悯,查验虚实后,捐出俸禄,委派督工并多次亲临现场督办建设,河堤得以永固。为防贼犯,公亲自下乡召集乡绅,指示做好冬防工作,并于城内捐俸禄以兴筑栅栏,拨公款以备修补之用。他还开挖旧运河,振兴水利,多次现场勘验。尤值一提,当公知继任者将至,停止征粮,并将手中案件全部办结。公离任时,百姓深感其恩,为其立去思碑于八龙桥(俗名水磨桥),公离许三年,其碑遍布全境,公离许十年,有湘人过许,招工人剃发,工知其湘人,问识公否?湘人答曰识之。剃工曰:刘青天乡人也,坚不受钱而去。 光绪二十三年(1897),公授河南候补知府光州直隶州知州,其治绩一如在许时。光州仕宦文学甲于河南,号为难治。公之去光州也,父老诸生于途备酒食相送数十里外,请公上座,跪拜上食,事若神明。民皆曰:两百年来无此好官,吾等实不忍以寻常礼相待也。 光绪二十六年(1900)春,公以修会典劳入觐,晋三品盐运使衔记名放道广西。未几,义和团反帝运动遍及畿辅,不能南行,公遂寄居通州门人王芝祥家。是年秋,八国联军入侵大沽口,天津失守,日本军长驱直入通州,文武官吏悉遁,公全家陷入虎狼之吻,转徙乱兵中达三月余。公闻西太后携光绪帝西幸长安,联军烧杀抢掠,惨不堪言。又闻京津缙绅多充苦役,身居危城,虽无守城之责,然出身清华,义不受辱。若兵无礼即拟以身殉国,乃于夏布衫边书:中原男子刘蔚庐有志无时。长子瑞浺见之亦自书之:湖南浏阳县男子刘瑞浺躬豪杰之志,遘九六之运。于是公恒坐室中以待洋兵。已而,洋兵夺门而入,大肆抢掠,咆哮无状,但未杀人。公立门外御侮,洋兵以抢拟指公胸,公叱之拍胸受枪,日兵乃改容为礼,伸大拇指以为敬。未几,又一洋兵搜求时裱、金银,又以枪指向公,公叱之曰:“吾惜不为军机大臣,若为军机大臣几年,鼠辈焉能至此。”日本兵颇通华语,闻公言,亦笑而为礼,遂未加害。随后,日军炮兵队驻扎王宅上院,公移家居偏院,自此以后免于劫掠,惟公所藏书画悉遭索取而去。驻军大佐藤原梅一郎通中文,能诗歌,知公之名,遂邀公赋诗畅饮,曾作诗曰:“庙堂无伟人,白屋仁人在”赠与公,其推崇备至如此。及秋末,公携眷属南归,日人相送,有泣下者。岁末,抵浏,得庆生还。燕居之暇,公将转徙兵祸间流离琐尾之事迹追忆记述,撰写生还日记一卷。一时,戚友云集,敬致慰问,多以公性情高傲,道与时危,不宜仕宦。公则以身历国难,目击外兵之横暴,民生之痛苦,知非改革不能图存,有一日之生即当求一日之进步,尽力于社会。尝有句云:“时危未敢论高隐,世变终须重六经。”书之座右,以此策励,忧国之念自此益深矣。 光绪二十七年(1901),和议成后,清廷议行新政,各省设大学堂、课吏馆。浏阳李兴锐巡抚江西,电邀公担任江西大学堂总教习,兼任课吏馆馆长。公考课之余,作教习宣言,令诸僚吏习经世致用之学,破专己迂拘之习,吸收欧美之科学,发扬国有之文化,以求强国。讲授之暇,令诸生执卷问难,析疑解惑各如所问而去。学堂初设士习,嚣张遍于行省。诸生有以饮食细故喧哗者群起和之,管事止之不得。公徐出戒喻,皆悔恨自投,学风大变,高材之士受其熏陶皆有卑视流俗之志。 光绪二十八年(1902)秋,柯逢时巡抚广西,时广西匪乱方炽,吏治腐败严重,自巡抚以下皆被弹劾而去。柯公求助,奏调公赴桂,襄赞政务,任广西营务处坐办、法政学堂会办、法政讲习所监督兼课吏馆馆长。时巡抚方勤军务,委公以择吏之任。公课吏之余,细心观察,暗中考核,所识拔皆为循良,有所举荐从不令其人知。清制重文轻武,提镇以下各员皆受营务处节制。陆荣廷时已升总兵,对公仍执礼甚恭,相处四年,双方感情甚为融合。营务处文案萧凤岐有办事才,公破格提拔委用,一时广西吏治一新。时悍匪陆亚发攻陷柳州,柯公恐惧,不知所为。公为其陈克复之策,以兵机料知匪兵窜退之期不差丝毫。省城有哗变者锢其统领于营,坚闭垒门,全城汹惧。有人建议巡抚用炮击,公力持不可,只身前往,谕使从者传呼:刘公来。公晓以大义,匪即开门受约束,擒其统领而出,遂解柳州之围。 光绪三十年(1904),奔弟人蓉公之丧,归桃源里,作伤弟诗近百首,皆苍凉哀怨之音,不忍卒读。 光绪三十一年(1905),应门人王芝祥之请,举家入桂林,数十年师弟骨肉,患难同旋,一旦重逢,欣喜之情自不待言,公一生所谓清闲生涯,仅此时也。 光绪三十三年(1907)冬,各省创设教育会,湖南举公为会长。乡人来电敦促,以湘中教育非公莫能主持。公应湘人士之约,由桂返湘,就任湖南教育总会会长兼湖南中路优级师范学堂监督。当时世变日亟,学术日新,公思丙午之乱,民治难缓,乃手订章程,规定学堂讲授日语、英语、化学、数学、物理、外增设雅乐一科,聘请皮鹿门、邹介人、廖笏堂、贝元徵诸名流为专任教习,增聘中西音乐教习二人,并请皮先生撰雅歌谱之,曲调未成,而皮先生不幸猝逝,湘中儒师痛失其人,悲悼之余,自撰立志、合群、广师、虚心、戒欺歌五章鼓励学生学习勤学、成业、爱国,一时湖湘学子闻风兴起,以争列门墙为幸。公将雅歌付之俦人,咨请湖南提学使吴子修颁发试行,极受学生欢迎,一时宿弊尽革,自治基础赖以确立。 公所撰雅歌,在当时富有教爱国教育意义,特摘录如下: 励志歌:泉以源清,木以根荣,学以志成。莫言藐焉中处,舜何人?余何人?欧风美雨逼文明,以兵争,以商争,以学争,争,争,争,权在我,勿逡巡。 合群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二人同心尚断金,何况中华古国,恒河沙数人。兴,兴,兴,捐私利,布公心,忍看神州逐陆沉。 广师歌:中失失船,一壶千金,因祸得福,转败为成,但得导师成学业,机缘时时在眉睫,一飞冲天天下悦,君不见日本区区三岛国,崇拜文天祥、楠正成、通人侠士服阳明。我国师孔背孔心,口头禅,可怜生。 虚心歌:一叶闭目,不见泰山,一丸塞耳不闻窗,闭门坐井吾独尊,木朽生蠹,德衰台侮,再败三败城下盟。君勿怖,要虚心,他山攻错如新硎,誓令琉球俯首,莫不尊亲。 戒欺歌:九转还丹不易成,不愧屋漏通神明,呼吸寒暑鞭风霆,春和煦物百草生,圣人秉钧天下平。放弥六合卷藏密,此非枝叶实是根,尧封禹甸老复丁。 中路师范学堂(湖南一师)原为宋代张南轩先生书院,是年新建洋楼一所,作为礼堂与办公室之用,公命之为南楼,作南楼记。 光绪三十四年(1908)冬,公被征召入都,时会清德宗崩,摄政王载沣监国,于养心殿召见,公力陈立政体要,民生疾苦,及革除弊政对策,王不省,遂知清运将终,复返广西就任课吏馆馆长兼法政学堂监督,亲主法政学堂讲习,以人伦道德为讲义,以船山之学造士,课堂讲论多述明清兴废之事,激发学子爱国思想,以为不变更政体则革命为空谈,当局虽警戒其言,以其名重未敢问也。清末志士多习兵事,一时英伟之士聚于桂林者有蔡锷、蒋尊簋、尹昌衡、柏蔚曾、赵恒惕、钮永建、刘建藩等诸生,都从公问道求学,尹昌衡、柏蔚曾则受业门下,其后诸生都建树于民国。公门人王芝祥时开藩桂林,公实为诸贤宗主,一时师友之乐,颇足忘归。未几,黄花岗事起,清政益乱,公端居默计,宗室用事,人民胥怨,因不能久,乃于辛亥(1911)四月携眷回湘,士友学子送者千余人,于舟中作诗寄酬桂林僚友及法政学堂诸生,诗中对清末黑暗大胆揭露抨击,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传诵一时,和者甚众。 辛亥(1911)八月,武昌起义,众推黎元洪鄂督,继而推黄克强为人民军总司令,扼守汉阳,抗拒清兵,九月一日,湖南反正,清巡抚余成格逃遁,革命党人推举焦达峰、陈作新为正副都督。未及十日,梅西纵岳叛变,焦达峰陈作新二都督同遭杀害,原湖南咨议局议长谭延闿继任都督,授受周振鳞先生遣使迎公回长沙出任湖南民政长(省长)。武昌兵起,清廷应广西巡抚沈秉堃之请,划湘南二十四县归广西暂辖,以兵进规而赴援武汉之师,企图牵制湘局,湖南岌岌可危,谭督延闿震怖。时广西巡抚沈秉堃为长沙沈幼岚之姻长,与公有旧,布政使王芝祥掌全省军权乃公门生,提法使为公亲家好友浏阳欧阳中鹄,提督陆荣廷也是公故旧,谭延闿都督谋请公致电桂林,促其举义。公致电广西,乞速响应革命。不日,王芝祥复电曰:千里一堂,并致组菴(谭延闿),谭得电大喜,不数日,芝祥取得陆荣廷同意,宣布广西独立,旋即亲率桂军援鄂,遂定武汉之局,湖湘晏然。 民国元年(1912),湖南举办国会议员选举,当局贿买选票,丑态百出,政府机关依附权门钻营之旧染仍未涤除。公默察民心,静观时局,窃恐革命党人以义始而以利终,不乐为官,遂自勉去职省长,谭都督祖菴遗书曰:丈人去小子无依也。不久,应内阁总理唐绍仪之请,北上就任大总统府政治咨议。以公之资历政望,颇得当局袁世凯大总统之器重。公则寄袁氏以救国厚望,盼袁氏能体解公仆之义,怀救国之心,开诚布公,新我旧国。公屡上书袁氏,陈述救时政见,其扼要者为九策,足见公政治主张与爱国忧民之意。公以共和既建,思欲涤旧染之污,非提倡道德无以警觉人心。 民国二年(1913),公思弟子谭生嗣同为变法牺牲之惨烈,遂呈请北洋政府褒扬谭嗣同,兴建纪念祠。大总统俯允,内阁总理唐绍仪颁布褒扬令,令当地政府划拨500平方尺地,由谭氏族人自费兴建了纪念祠。 公笃信船山学说为救时之良方,决意组织成立船山学社,乃于民国三年(1914)六月,具文呈报湖南省咨议会,议决岁拨四千元以崇正学,公出任第一任社长,亲为讲学,搜集船山手迹,出版未刊船山遗稿,创办船山学报,筹办船山大学,船山图书馆及船山中小学,为传播王夫之学术思想,开启民智,振兴中华,奔走呼吁,不遗余力。 民国四年(1915)二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趁机要挟袁氏政府承认二十一条,袁心怀鬼胎,态度暧昧,不敢断然拒绝。公愤然上书促袁氏悬崖勒马,下最后决心,挽千载一时之厄运,以符民望。五月七日,袁氏甘心丧权辱国,公然承认日本二十一条。公义愤填膺,奋笔作诗曰:“凤德辉四极,乃与群鸦翔。一朝逢罗网,羽毛同摧伤。吁嗟狂楚国,万里悲迷阳。羿弓落九日,弯弧射天狼。猛虎长百兽,自昔畏卞莊。不畏猛虎众,但忧虎多怅。”痛斥袁氏承认二十一条之失公,对日本觊觎中华领土之心早有所察。公最早提出对日持久抗战之理论,曰:“以我土地之广,人民之众,人人救国,即人人自救,倭人虽强,相持半年则必困,转战一年则彼民苦于负担,民党必有起而危其政府者,则朝露之势也。”公对当时形势分析之精辟,已为后来八年抗战打败日本而予以证明,足见公之远见卓识。八月,袁氏复辟紧锣密鼓,由孙毓筠等六人组成筹安会劝进。公闻之叱曰:“若此六人,可谓六凶,凶于尔国,害于尔家,民国之败类,亦袁氏之蟊贼也。”乃决然以七十字佯病,坚辞政治咨议:“人熙忝承知遇,授政治咨议。亦思竭忠尽虑,报答涓埃。奈入秋以来,感受时疫,体羸善病,年老健忘,百方调治,毫无寸进,长此尸素,负疚日深,谨此辞职,伏希俯准,以安愚份,感且不朽。”公辞职后,奋笔写完原盗上中下三篇,以揭露袁氏窃国行径,唤起民众讨伐袁氏为宗旨。是年冬,应湖南高等师范校长吴雁舟之请,上岳麓山讲学。 民国五年(1916),袁氏改元为洪宪元年,正式称帝。公思烈士手造共和之艰难,痛袁氏复辟之可恨,乃前往瞻仰焦达峰墓,并为之立“浏水堕泪之碑。”公记日记办事仍采用中华民国年号,决不与袁氏同流合污。时袁氏走狗汤芗铭督湘,实行高压统治。公忧愤中写道:“目营四海情难已,石转悬岩势可知。五族英雄齐下泪,鹃喑月落定何时。”公邀女婿贝允昕等诸人创办湖南大公报,揭露袁氏复辟丑剧,号召国民倒袁。不久,蔡锷起义云南,誓师讨袁,公力主湘桂联军合力北伐,并密派次子瑞瀜(仲迈)向桂军陆荣廷致意,劝其出兵,与湘军会师武汉,全国响应。六月六日,袁氏病死,公欣然写道:“国是定矣。”公于袁氏初有知遇之恩,希冀袁氏能卓励奋发,开启中兴,及察袁氏为一独夫民贼,即旗帜鲜明予以揭露,维护国民利益,其品德与正气足为后人景仰。袁氏既死,桂军挺进长沙,七月四日深夜,汤芗铭在四面楚歌中仓皇出逃,长沙大乱,警察尽散,全城沸腾。湘人齐推公为湖南都督,公固辞,诸将守其门,公避之他所。诸将求得之,省议会及驻军政要夜奔公宅,军长曾继梧涕泣以请,公不得以出任都督,军民欢呼。公即着手调度安排人事,秩序井然,省会局势立即安定。驻军截获汤芗铭现款七十余万元,公尽拨作省银行基金,经济秩序亦随之稳定。公以治湘政绩获继任总统黎元洪之嘉奖,并予七月十九日正式任命,七月二十五日又兼署省长。公主湘政,黎明即起,事必躬亲,丙夜不辍,曾五日不更衣而不自觉。公见湘事既已大定,以年老不堪吏事,在职不足三月,致电北京引退电文凡十余次。段祺瑞执政遂改由谭延闿接任。八月二十日,谭到任,公遂作西湖之行,会黄兴于西子湖畔。黄克强先生迎公曰:“微公,湘事几殆矣”,对公治湘之绩赞誉十分。大总统黎元洪屡以书召公入京师,遂去京任总统府顾问官。公谓黎大总统曰:“公以一身临亿兆之上,深居新华门之内,亦知所恃者何也?”黎公曰:“何谓也”。公对曰:“行政首长所恃者出令而已,一旦命令失效,则乱且随之。”黎公曰:“我曾杀张振武也。”公遂不复有言,留数月即南归。 民国六年(1917),黎公询众督军之请,解散国会,六月十四,张勋利用黎元洪总统与段祺瑞执政的矛盾,率5000“辫子兵”,借“调停”为名,进北京。入京后,张勋急电各地清朝遗老进京,‘襄赞复辟大业’,未几,七月一日,黎公竟失总统位。公忧虑时局,屡电陆荣廷论大计,俄而湘南独立,公归隐故里。 民国七年(1918)春,张敬尧督湘,湘祸益烈。湘鄂边防游击司令金华衮与湘东民军焦达人、谭蒙、彭思贻等在湖南平江县组成两湘民军联合会,推公为会长,共同反对张敬尧督湘。时有北军李奎元部骚扰长沙,兵祸延及公家乡枨冲,公居室亦被掠,乃赴上海避难。孙中山先生得知后,即派秘书陈家鼎前往慰问,并送去生活费大洋一千元。公随后晋谒中山先生并询知难行易学说,倍受中山先生礼遇。秋,公电告南北政府:去私欲,开诚心,以谋求和平,各方响应。同年12月,公与上海爱国人士组织成立中华国民策进永久和平会,被推为会长。番禺徐绍桢与在粤诸贤遥相应和,成立广东策进永久和平会,举冯自由为会长,谭民三、张秋白为副会长,并派代表来沪。徐绍桢以世界和平共进会代表来沪,和议遂开。公因议和心切,调度辛劳,心力交猝,终于病倒。病中所言皆关乎时局,无一语及家事。及闻陕督抗令,迄未停战,和议梗阻,忧愤益深,病复加重。 民国八年(1919)夏历正月二十三夜,公自草拟致南北代表书,翌日,三会代表共相讨论。是日,公犹独步访徐公绍桢寓所,待开会,公出言宣读,吐音凝重,神意凛然。合座悚听,谈论极欢而罢。次日,公始觉体倦不支,犹取报纸阅读,见宾客如平时。陈家鼎、石广权皆以谢客勿阅报纸为请,苦劝其当修养,勿以国事为念。病中屡言,无苦饮药食,但曰珍品备矣。长子瑞浺在侧,以医言不要紧为慰。公忽然正色曰,无所谓要紧不要紧,但以力争上游为念,遂不复语。夏历二月初五日下午酉时,自整衣冠,端坐而逝,终年七十五岁。 公一生历艰苦卓绝,皆从容处之,仕宦历膏腴之地不以自润,不治府邸,薄俸所得尽以散之族党。公平生素仰范文正,仿其置义田抚赡族中孤老,对族友之爱尤深,常视孤侄如己出,凡人耳目之好公一无所近。清畏人知,俭不惜財。在河南时有同僚见公衣敝,曰公乃省钱,公笑答吾非省钱盖省心耳,问者大惭。公处世,勇于自任,取人甚宽,平生最恨召党徒标榜之习,最喜劝诱后进为志。公于学无所不窥,初为姚江之学,继而问学于番禺东塾受朱子之学,稍长得船山王子之书,以为博大精深,集宋以来诸儒之大成,孟子以后一人也。公遂专以船山之学,召学者拳拳服膺盖终生焉。船山之学亦深得公数十载倡导之功光大于天下,海内之名之士言有船山之学尽在浏阳之论。公之学以克己复礼为功,以下学上达为用,知圣人之可学而至。 公一生著述甚丰,计有蔚庐文稿、蔚庐文集、蔚庐诗集、春秋公法内传等十二种共三十九卷,大都刊印行世,尚有日记三十八册,未曾刊印。公生平崇船山学说,校刊注释船山遗著有四书训义浅疏、四书稗疏、愚鼓词笺、船山古近体诗评选等九种八十余卷,现均藏于湖南图书馆。公之诗歌风格属宋诗派,寓微言于声律之中为从来诗人所未及,其友人欧阳中鹄言其诗早岁意境似陈少白,晚岁似杜老夔州。其书法自成一家,为世所重,能日书万言不倦。初喜道州何猿叟书,后专以二王为宗,劲气直达而不失晋人风度。 公逝世后,朝野震动,海内同悲,北洋政府和南方军政府各颁令督办治丧事宜。各军政要员学者名流均前往致祭,其门人石广权将其汇总整理收纳为《刘浏阳先生荣哀录》,现载部分以贻览者: 大总统令:前湖南督军兼省长刘人熙历官京外,卓著政声,在籍提倡学社,士林推重,前年权摄疆寄,躬任艰危,绥辑地方,功在桑梓。兹闻溘逝,悼惜弥殷,着给予治丧银大洋三千派王赓廷前往致祭,灵柩回籍时着沿途地方官妥为照料并交付国务院从优议恤用示笃念耆贤之至意。大总统指令刘人熙着宣付国史馆立传此令。 军政府令:前湖南督军兼省长刘人熙学术淹深,德操纯洁,维持湘局,卓著勋劳,此次侨寓沪滨,殷忧国难,老成遽谢,耆硕云遥,追念名贤,殊深惋悼。兹派章士钊前往致祭并给予治丧银大洋一千,所有生平事迹宣付国史馆立传,用表尊崇耆贤之至意此令。 大总统黎元洪敬挽:靖难功多身勇退,维新道广士争趋。 大总统曹锟敬挽:遗爱留梓桑时事艰难应挥贾傅长沙泪,大名高泰斗澄清未遂不尽成连海上心。 大总统徐世昌敬挽:方州重镇思陶侃,人谱宗风继念台。 大总统冯国璋敬挽:旌节上游思越石,馨香故里媲船山。 大总统孙文挽幛:贞范长存 大总统黎元洪挽幛:道风秀世 大总统徐世昌挽幛:风猷远邵 大总统曹锟挽幛:南天一柱 大总统冯国璋挽幛:衡岳英灵 内阁总理唐绍仪敬挽:义光华夏学讲而农一老憗遗天竟不留宗国柱,策杖申江瘁躬和局万方多难我来重吊楚骚魂。 内阁总理熊希龄挽幛:先正典型 内阁总理王士珍敬挽:溯湖湘建设而還方期霖雨东山康济民物,负天下澄清之望湖竟舂风南浦顿杳人琴。 内阁总理靳云鹏敬挽:道在寻常日用忧在天下国家讲学主船山正气长存公不死,纵浪大化之中忘情喜惧之外遗楮书靖节狂澜欲挽竟何时。 内阁总理江朝宗敬挽:出为循吏处为名儒明德如公当合传,智能解纷武能戡乱遗风使我永含悲。 湘军总司令程潜挽幛:共和先觉 广东督军陆荣廷顿首拜挽:瞻部起风云,当年饮马湘江,几见包胥谋救楚;遥天摧柱石,此际鸣鸡陈宝,堪悲王粲绝依刘。 湘西镇守使冯玉祥敬挽:名山著述,师表人伦,文献寄宗邦,河岳英灵遗一老;毕世勋劳,尽瘁国事,讴思遍寰宇,春风桃李足千秋。 湖南全省旅沪同人公挽:较曾左胡彭,独开生面;视谭唐黄蔡,早树先声。 章炳麟敬挽:乱世才难用,先生老未归 刘善泽挽幛:吾宗泰斗 公于民国八年(1919)夏历二月逝世,其墓同年四月即开始由南北政府出资营造,历时一年零八个月,翌年底始竣工,国葬于浏阳老家枨冲镇江山村。公墓遵照清代品官丧葬礼制而修,规模宏大,光墓围就占地600余平方米,整个墓地占据整座山丘,有小中山陵之称,向来为外地游客学者文人及本地群众瞻仰、游览、休憩理想之所。 公墓坐北朝南,山势自南来龙,蜿蜒起伏向北陡起一峰匀称分东西对峙为两个丘陵,形如一把平放之交椅,墓拱就坐落在交椅之中。墓围南北长三十米,东西宽二十米,墓前山脚处各有墓庐屋一栋,西边有抱围香樟树一棵,东边有大板栗树一棵,和数不清的松柏树,郁郁葱葱,蔚然相应。墓正门用钢元条焊制,两边是依山势用烟砖砌成的围样,将墓地和对峙的两山间隔开来,更显庄严肃穆。 正门进去中央是一石兽驮着的行道碑,记录着墓注入的生前行状。墓甬道两边用大青石板逐级铺地,墓前甬道又有一像龟的石兽赑屃守候。最后是陵墓,平地矗立一土堆,民国十七年(1928)夫人黄太君殁亦葬于此,遂为夫妻合墓。墓四周有石栏杆环绕,四角种植有月季、兰草、从竹、剑麻等花卉,幕后是一堵高宽十五米,刻有时钟的大照壁,由两石兽赑屃驮着,巍峨壮观的大照壁时钟在数里之遥就可进入人们的眼帘,使人有即欲登临一游之感。 公墓已毁于1958年,全部石材皆用于建造旁边的石江水库,后又频遭盗贼光顾,如今断壁颓垣,仅存两只石兽也被盗墓分子拆散成两半丢弃山间。公一生学政两栖,赞化革命,护卫共和,有功民族,功在桑梓,勋在国家,其墓已于2014年列入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希望地方政府和文物保护部门能落实政策,切实加强对人熙墓的保护。 |